外地时间2025-10-19
1985年春:手艺科里的惊鸿一瞥
国企机械厂的办公楼里弥漫着机油与旧纸张混淆的气息。林致远握着新分派通知书站在手艺科门口,白衬衫的领子浆得硬挺,像他现在绷紧的神经。门内传来温顺的解说声:“这个零部件需要刷新,公差控制再准确0.01毫米…”
推开门的那一刻,午后阳光正斜照在讲台前那人的侧脸上。陈墨转身时扶了下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,像是要看清来人,又像是被阳光晃了眼。就这一个瞬间,林致远闻声自己心跳如擂鼓——他从未见过有人能把灰蓝色的工装穿得云云熨帖,似乎那粗糙布料也因着他而有了书卷气。
“新来的手艺员?”陈墨走向他,伸脱手,“我是陈墨,手艺科组长。”
两手交握的瞬间,林致远注重到对方中指第一节内侧有墨渍,那是终年握笔的人才有的印记。厥后他知道,陈墨下班后会在宿舍写诗,写那些永远不可能揭晓的诗句。
1980年月的中国国企,整体主义是面旌旗,小我私家情绪必需隐于厥后。他们一起下车间、啃手艺难题、在职工食堂同桌用饭,无意交流一个会意的眼神就能让林致远窃喜整天。有次磨练大型机床,林致远的手被铁屑划伤,陈墨抓过他的手仔细洗濯上药,指尖的温度透过皮肤直烫到心里去。
“疼吗?”陈墨问,声音比平时低半分。林致远摇头,着实疼的不是手。
最靠近批注的是个冬夜,加班后只剩他们二人。陈墨突然说:“我收到调令了,去山区支教,教育局特批的名额。”暖气管咕噜作响,林致远以为那声音像自己的心在沉底。
“为什么?”他闻声自己干涩的声音。陈墨看向窗外纷飞的雪:“总有人要做灯塔,哪怕只能照亮很小一片海。”
临走前夜,陈墨塞给他一个信封。内里是首手抄的诗:“…我欲将心寄明月,怎样明月照沟渠。但使此身长报国,何须妄念累清誉…”信纸右下角,墨迹被水渍晕开一小片。
以后十年,他们通讯七十三封。信里谈事情、谈念书、谈天下事,唯独不谈忖量。林致远升了工程师,先容工具的向导踏破门槛,他总推说“先立业”。陈墨在山村一待就是十年,信里写孩子们怎样从一字不识到能读报纸,写山间的雾和星子,写破了又补的帆布鞋。
1995年秋,林致远终于请下年假,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加大巴去看他。盘山公路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移位,但想到即将晤面,他竟在波动中睡了许久以来最扎实的一觉。
2005年冬:时光深处的回响
山村小学比想象中更简陋,但操场扫得清洁,土墙刷着白灰口号。孩子们围着陈墨,人多口杂喊着“陈先生”。十年时光让他眼角有了细纹,但笑起来时眼睛还和昔时一样,微微眯着,像盛着光。
那晚住在学校唯一的宿舍里,两人挤一张板床。夜深山静,能闻声窗外秋风掠过竹林。
“还记得厂里那台老机床吗?”陈墨突然问,“你走后又坏了三次。”“你修的?”“我修的。按你昔时教的办法。”
默然在黑漆黑伸张。林致远兴起二十年积攒的勇气,手指轻轻碰了碰身边人的手背。陈墨没有躲开,反而翻转手腕,与他十指相扣。两个四十岁的男子,在漆黑的夜里像少年人一样掌心沁汗,谁都不敢先动。
“若是我留下…”林致远声音哑得厉害。“别说。”陈墨握紧他的手,“你有你的路。”
天亮时,陈墨送他到村口。雾气弥漫的山路上,他们最后一次并肩而行。“我可能…不完婚了。”林致远说。陈墨愣住脚步,良久才道:“别犯傻。”“那你呢?”回应他的是山风吹过竹林的声音。
2005年,林致远48岁,被派驻外洋项目三年。临行前收到陈墨的信,比往常都厚。信中说他调回了市郊中学,还附了张照片——站在校门口,死后是“教书育人”的鎏金大字。信末写:“今生得遇知己如你,足矣。勿念,珍重。”
外洋三年,林致远走过巴黎塞纳河畔看情侣拥吻,走过纽约陌头见同性朋侪牵手偕行。通常此时,他就想起1985年春天手艺科里谁人扶眼镜的身影,想起1995年山村夜里交握的双手,想起2005年雾中划分时那句未出口的广告。
归国那天,飞机落地北京已是深夜?筇鍪跣畔,最新一条来自生疏号码:“陈先生于昨日破晓病逝,临终前念及您。遵嘱不必前来,望珍重。”
林致远站在航站楼落地窗前,看窗外飞机起降的灯火显着灭灭。他想起陈墨信里写过:“你我如星,纵不相依,亦在银河同辉。”
厥后他去了陈任教的中学,门卫听说他是陈先生老友,叹着气说:“陈先生最后半年天天盯着校门口看,也不知道在等谁。”
图书馆捐赠仪式上,林致远以陈墨名义设了基金。校长递给他一个牛皮纸袋:“陈先生嘱咐交给您的。”袋里是昔时那七十三封信,按日期理得整整齐齐。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上写着:“若重来一次,我仍选与你相遇,纵使无声亦无悔。”
斜阳西下时,林致远单独走过空荡荡的操场。远处有少年并肩而行,影子被斜阳拉得很长,似乎要一直延伸到时光止境去。
困困进传包凡有新动态?华兴资内情关人士:出来了